帮你快速找医生

电影《温暖的抱抱》告诉你,强迫症是可以治愈的

2022年10月29日 110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最近的一部热映电影《温暖的抱抱》,讲述了钢琴老师鲍抱,对计划、执行、整理和清洁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甚至连自杀都要分秒不差地计划和执行,所幸遇到了个性率真、开朗大方的创作型歌手宋温暖,在一系列阴差阳错的喜剧故事中,鲍抱终于敞开了双臂,给了宋温暖,也给了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

 

很高兴能够看到一部影片,能够通过喜剧的形式,用夸张的手法,呈现了强迫症状的形成过程,以及最终在爱的滋润下重生。

今天,就让我们看看,什么是强迫症?怎么才能治好强迫症呢?

 

其实,不同程度的强迫有着不同的名称:

 

强迫性人格特征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学习,是一种性格特征,做事追求十全十美,较为刻板,比如书架上的书要从高到低摆放,固定的生活作息时间等。影片中鲍抱的父母就是典型的强迫性人格特征,他们虽然包个饺子都要量量尺寸,但是能够维持基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强迫状态具有一些强迫症状,虽然为此烦恼,但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当然,这个名称只是用来描述一种状态,没有诊断价值。

 

强迫症是一个疾病名称,具有特征性的强迫观念和/或强迫行为,并且持续较长时间,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为此痛苦,急需干预。虽然这部电影并没有提出男主人公鲍抱的诊断,但是无论是从症状的严重程度,还是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程度,以及他本人的痛不欲生,甚至自杀,都可以考虑这一诊断名称了。

典型的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和/或强迫行为,但是自己又觉得不必要,试图控制而难以控制,即“强迫”和“反强迫”并存,所以才会导致强迫症患者极度痛苦,甚至痛不欲生。

 

强迫观念:是指反复出现在头脑中的想法、怀疑、表象或冲动,包括强迫怀疑、强迫注意、强迫意向和强迫性穷思竭虑等,如反复怀疑门窗是否关好、不自主地注意到某些物品、极度担心自己会做出冲动行为、反复思索为什么天是蓝的,垃圾要倒进垃圾桶等。

 

强迫行为:患者为缓解强迫观念引起的严重焦虑而采取的一些行为,包括强迫检查、强迫洗涤、强迫计数和强迫性仪式动作等,如反复检查门窗、反复长时间洗手、走过某幢大楼反复数楼层、进门之前原地转三圈等。

 

当然对大部人来说,还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以调整。那么我们可以尝试着去看看自己,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出现了强迫症状,这些症状又是为了缓解哪些焦虑呢?

就像电影中呈现的一样,强迫症状的出现,往往都有成长经历中某些人物和事件的影响,比如鲍抱的父母从未给过他爱的拥抱,而在他强烈要求拥抱的一瞬间,爸爸出了车祸,妈妈住进医院,鲍抱觉得都是自己的错,他再也不敢爱了,再也不敢抱了。长大以后,同事也对他敬而远之。他的生活中,只有黑白分明的键盘和家具。

 

再让我们看看现实生活中的小案例:

女,23岁,强迫清洗。工作后每天反复洗手数十次,每次数十分钟。自幼妈妈对自己照顾有加,只能吃健康的食品,不能喝饮料,只能穿妈妈认为好看的衣服,无法得到自己喜爱的东西。自己觉得自己就像个木偶人,过着看似理想却不自主的生活,内心对自由和生命力的渴望遥不可及。

女,35岁,强迫意向。生育后担心自己对女儿做出伤害性行为,明知自己不会做,但还是很害怕,以至于不敢靠近女儿。自幼妈妈极其严厉,打骂有加,逼自己练琴。自己对母亲很孝顺,感激母亲对自己的培养,但也告诉自己绝对不能打骂孩子。

男,18岁,强迫性仪式动作。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做出某些手势,如两手合十状左右各摆动十下。父亲对他期望值很高,所以他自幼自我要求也很高,成绩优异,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做事力求十全十美,生怕出错。

 

可以看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形的与无形的约束,使他们形成了某种惯性,而环境的改变导致内心的冲动难以遏制,形成强烈的内心冲突,这种内心冲突无法调整时,强迫症状的出现就成了一棵救命稻草,缓解了焦虑,适应了环境。

 

强迫症,从中文字面上看,貌似自己强迫自己做着不想做的事,但实际上强迫症患者多是处于一种被强迫的状态,被动地承受着过多的违心的意愿,这种意愿一旦表达可能就意味着不孝、不忠、不义,所以压制自己的意愿以适应周围的环境就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强迫症状从形式上也迅速缓解了压制自己意愿带来的焦虑。

 

那么什么才是改善强迫症状的灵丹妙药呢?就像电影中呈现出来的,女歌手、医生、同事、病友们的爱,是最终让鲍抱走出困境的动力和源泉。爱是无形的,是润物无声的,是有渗透性的,是滋养心灵的,爱是融化“刻板的”强迫症的灵丹妙药。

 

电影结束时,鲍抱和宋温暖,在大家的帮助下,唱着他们的心声,走向他们的新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