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中医治疗脑中风探析

2022年09月18日 219人阅读

我国每年新发脑中风患者约为200万,每年死于中风的患者约150万人,并且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

但于中风的治疗,如今方法仍很单一。其30天病死率为35%~50%,即使病人幸存下来,绝大多数存活者会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调查显示首次脑出血后的复发风险为2.1%~3.7%,仅20%的患者于发病6个月后生活可自理。

因此,深入研究出血性中风的病理机制、探寻有效的治疗方药,并及早进行中药的干预治疗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及社会意义。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发现临床上不论出血性中风或缺血性中风,发病后期基本病理均为脑脉瘀滞不畅。其血之瘀,乃元气之虚,气不能行,血不能荣。“行气阳明汤”常用活血化瘀药物改善脑组织血管微循环,血肿吸收和侧支循环的建立,以利功能恢复。

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脑卒中所致偏瘫的显效率随病程的延长而递减,尤其是早期综合治疗主要是针对并发症的预防,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及其他各种能力的改善,早期的综合治疗至关重要。

从临床案例来看,中风病因多责之年老体虚。所谓人过半百元气已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行。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认为,人至中老年,脏器功能逐渐衰退,或由久病耗损气血,正气亏虚,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虚阳浮越,引动痰浊,瘀血借势扰乱清窍而发为中风。

所以在中风病的治疗中,特别在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更应该重视益气养阴之法。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在对中风病的治疗中,注重气血的培补,其常用的补气药有黄芪、白术,补血药有当归、白芍,补阴药有麦冬、牛膝、枸杞子、生地黄、玄参,补阳药有杜仲、狗脊、淫羊藿。

痰、热、瘀是中风病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主治医师褚尊贵大夫认为:

“元气既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所以,“行气阳明汤”治疗中风强调在补气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药以促进血运行,经脉通达 。其加减化裁亦优于以益气活血法创立的古方“补阳还五汤”。

但在“活血化瘀”的过程中,“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强调,如过度控制血压又会容易引起低灌注损伤。而对于水蛭、虻虫等破血化瘀药物,须慎用。防止出现再出血的风险发生,所以此期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仍须酌情处理。

另,中风的治疗应视阶段性灵活处理。

在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将中风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急性期在发病2周内,神昏者可延至4周。恢复期在发病2周至6个月。在发病6个月以后则为后遗症期。

急性期主要由血肿产物的毒性作用、脑水肿、炎症反应等引起的病例变化,各变化之间相互影响,其中血肿产物的毒性作用起主要作用。

按“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多以肝阳上亢、阳升风动、迫血妄行为主,治宜平肝熄风、凉血止血化瘀,宜用“行气阳明汤”加桃仁、三七等行气通络、止血宁血等品。

恢复期主要是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或言语障碍。此期血肿完全吸收,脑水肿消退,炎症反应减弱。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气虚、阴虚或兼有痰、瘀,当按“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辨证选用益气活血、育阴通络的方药治疗。加强康复训练,配合中药扶正以去邪。

从上可见,在临床上脑出血使用“行气阳明汤”,在热型上仍要求其有和无。脉象上亦有硬性规定。脑出血患者的神志上,有轻重之别。尤其在二便上是很讲究的。

如小便不利的,是阳明病蓄水证,“行气阳明汤”当以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化裁。

小便自利,但大便虽硬反易的,是蓄血证,当以攻逐蓄血加味“行气阳明汤”。

大便不通畅的,是阳明腑实证,当用攻下热结。

以上诸点,在临床上万万不能疏忽大意,混淆不清。但是,在临床实践中,病人除了以上型证之外,往往尚有好些夹杂证。

因此说,单独使用“行气阳明汤”基础方,是远远不能满足病证需要的。只有仔细地寻求病因和证候,除适应证之外,再行寻求出一个或几个临床症候群中的证候,以此再加辨证,进行加选方药,也只有这样,才会有比较好的临床效果。

比如,就同一种脑病而言,若兼见太阳病证型颈硬的就加用葛根汤,如张某就是如此获取掩效的。若兼见太阳病证型的,比如“体作有时”这一证候,则需加用大柴胡汤。如李某、刘某等就是如此取得显效的。

但是,中医治疗现代人中风病不可一味沉溺于古方。

原因在于现代人与古代人的饮食结构已经大不相同,现代社会物质供应比较充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膏粱厚味及嗜好烟酒等饮食起居不节者较多。

现代研究表明:缺血性或部分出血性中风,其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又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

由于血液中的过剩脂类物质易聚于血管壁,致使脉管腔狭窄,弹性下降,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以致局部缺血或受血压波动的影响,致血管破裂而发生中风。

此外动脉硬化与高血压病以及冠心病均为心身疾病,与情志、个性因素导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而这些脑出血发病的基础病变与饮食不调的关系更是不言而喻。

这些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易于酿湿生热,湿热氤氲而致脾失健运,酿生热痰。而中焦失衡,气机郁滞,久而则痰阻脉道或热灼脉络而生瘀。

也正因如此,如强硬搬运古方,效果必定不佳。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众多患者的舌暗红而苔黄腻或白腻,脉象多为弦滑或弦涩。

因此“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在治疗中风时常在补虚或祛风活血时因证酌用清热、化痰祛湿及活血化瘀的药物。

最常用的清热药是黄芩、知母、夏枯草;

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为丹参、川芎、郁金;

常用的化痰药物为半夏、浙贝母、瓜蒌。

总之,中国传统医学在现代科技远未诞生之前,便能通过精细的临床观察,深入的理论探讨,逐渐从朦胧的认识迷雾中走出来,并积累大量有效的临床治疗经验,还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但应当指出的是,现代中医临床对本病的治疗,有必要在今日之精确认识的指导下,结合当下的实际,重新建立更加系统的治疗思路,开拓新的治疗前景,才能推动中医临床不断向前发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