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深度分析:手抖,中医辩证特发性震颤

2020年09月17日 1703人阅读

原发性震颤也叫特发性震颤,良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以上肢远端(手和前臂)的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为特点(就是手运动的时候,或者在特定姿势的时候出现震颤)。可同时有头部、口面部或声音震颤,约60%的患者有家族史。一般认为该病是良性、家族遗传性、单症状性疾病,但也会有缓慢进展的可能。其特点如下:
(1)起病年龄:各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也有人认为青少年是另一发病高峰。家族性比散发性患者起病早,多在20岁前起病。
(2)震颤形式:以4-12Hz的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为主要特征,多数发生于手和前臂,也可累及舌、面部、躯干等部位,可以有声音的震颤,偶尔累及下肢。
(3)日常活动:如写字、倒水、用筷子等可加重震颤,紧张、劳累、情绪激动时尤其明显。多数患者饮酒后症状减轻。特发性震颤经常被误诊,通常被认为是帕金森病早期或增强的生理性震颤,诊断标准不统一是主要原因。确诊特发性震颤必须除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特发性震颤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神经元老化而引起的神经功能异常。
②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③大、小脑神经元病变,使人体神经机理发生异常病变这是临床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是唯一表现缓慢进展或长期不进展。具体病因不明。
中医学认为特发性震颤的发病主要累及肝,肾,筋脉,肝肾阴虚是发病最根本的病理基础,也是形成风,火,痰,淤疾病之标的根源所在;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治疗上以熄风止颤为基础,重在滋补肝肾,补益气血,化痰通络,调和阴阳.临证时应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切中疾病要害。
中医辩证——特发性震颤四症
1.肝阳上亢,亢逆无制,肝风内动。上实下虚症,主症,眩晕欲仆,步履不稳,头摇肢颤,语言蹇涩,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兼症肝阳上亢,头胀头痛,急躁易怒,肢麻项强。舌红,或苔腻,脉弦细有力。
2.热极生风;邪热炽盛,热灼肝经,引动肝风,实热症。主症,高热,颈项强直,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角反张,牙关紧闭。兼症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阴虚动风。
3.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主症,手足蠕动,眩晕耳鸣。兼症肝阴虚证,头晕眼花,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4.血虚生风;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主症,肢体震颤,关节拘急,肌肉润动。兼症肝血虚证,肢体麻木,皮肤瘙痒。舌淡,脉细或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