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春捂秋冻的八个误区

2016年10月29日 409人阅读

        北方的天气温差大,春秋两个季节很短,总会出现“二八”月乱穿衣的怪现象,穿着毛衣的大妈奇怪的看着对面只穿着衬衫的小伙子,一个劲的摇着头,还有的被引领进一个“春捂秋冻”的怪现象里,适当冻一冻,激发身体逐渐适应寒冷,预防冬季多种疾病的能力有一定道理,但却不是一冻到底。这几个误区一定要避免:
        1、脖子秋冻易感冒。后脑部位分布着丰富的神经和毛细血管,一旦受凉,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还可能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2、肚脐秋冻易腹泻。秋季昼夜温差大,到了夜间,寒凉之气容易通过肚脐侵袭到人体内部,首先被刺激的就是肠部,容易引发腹泻。
        3、后背秋冻易咳嗽。后背受凉容易引发咳嗽、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患,虚寒体质的人最好尽早撤掉凉席,尽量不要将卧室窗户开太大睡觉,以免受凉。
        4、肩部秋冻易受限。初秋时节的雨季夜晚寒凉,人体肩部受凉时间久了容易被“风寒湿邪”侵袭,很可能出现肩周炎等症状。
        5、膝部秋冻易炎症。时尚女孩秋天总喜欢穿短裙、短裤配长靴,专家表示,这种装扮往往会把膝关节露在外面,长期如此,会患上关节炎。
        6、双脚秋冻寒入身俗话说“脚冷冷全身”,人的五脏六腑在足部都有相应的敏感区或反应点,脚步受凉,可能反射性地引起相关部位的毛细血管收缩。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
        7、十月中下旬秋冻可停。初秋暑热未消,气温下降不明显,不需要匆忙加衣。到十月中下旬,即晚秋时节,气温迅速下降,如不及时增衣保暖,一味追求秋冻,不但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反而会使感冒和其他呼吸道疾病不请自来。而到了晚秋之时,当户外早晚气温降低到10℃左右时,就应该结束“秋冻”了。
        8、老人和孩子要量力而行。仲秋气温下降,虽凉却不甚寒,是“秋冻”的较佳时期,但秋冻也要因人而异,各人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条件和抗寒、抗病能力量力而行。老人和孩子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应及时增减衣服。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需要注意的是,入睡之前莫贪凉,最好把窗户关上,以免着凉感冒。饮食上以温、软食物为主,不可过食生冷、硬的食物,梨、百合、萝卜、银耳、蜜枣都是不错的选择。
        9、四类病人忌秋冻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老胃病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风湿病患者这四类病人都需要注意秋季保暖,假如盲目秋冻,很可能会加重病情。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