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中医的“郁症”,西医称植物神经紊乱,人为什么会出现“郁症”检查不出来还难受?

2023年03月03日 411人阅读

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郁有积、滞、结等含义。郁病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据统计,类属郁病的病例,约占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人数的10%左右。据有的医院抽样统计,内科住院病例中,有肝郁证表现者约占21%左右。郁病的中医药疗效良好,尤其是结合精神治疗,更能收到显着的疗效。所以属于郁病范围的病证,求治于中医者甚多。图片【郁症病因病机】愤懑郁怒肝气郁结厌恶憎恨、愤懑恼怒等精神因素,均可使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以致肝气郁结而成气郁,这是郁证主要的病机。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郁日久,影响及血,使血液运行不畅而形成血郁。若气郁日久化火,则发生肝火上炎的病变,而形成火郁。津液运行不畅,停聚于脏腑、经络,凝聚成痰,则形成痰郁。郁火耗伤阴血,则可导致肝阴不足。忧愁思虑脾失健运由于忧愁思虑,精神紧张,或长期伏案思索,使脾气郁结,或肝气郁结之后横逆侮脾,均可导致脾失健运,使脾的消磨水谷及运化水湿的功能受到影响。若脾不能消磨水谷,以致食积不消,则形成食郁。若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则形成湿郁。水湿内聚,凝为痰浊,则形成痰郁。火热伤脾,饮食减少,气血生化乏源,则可导致心脾两虚。情志过极心失所养由于所愿不遂,精神紧张,家庭不睦,遭遇不幸,忧愁悲哀等精神因素,损伤心脾,使心失所养而发生一系列病变。若损伤心气,以致心气不足,则心悸、短气、自汗;耗伤心阴以致心阴亏虚,心火亢盛,则心烦、低热、面色潮红、脉细数;心失所养,心神失守,以致精神惑乱,则悲伤哭泣,哭笑无常。心的病变还可进一步影响到其他脏腑。综上所述,郁病的病因是情志内伤。其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及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郁病初起,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多属实证。病久则易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图片【郁症临床表现】绝大多数郁病患者的发病缓慢,发病前均有一个情志不舒或思虑过度的过程。气机郁滞所引起的气郁症状,如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等,为郁病的各种证型所共有,是郁病的证候特征。郁病所表现的胸胁胀满疼痛,范围比较弥散,不易指明确切部位,一般多以胸胁部为主;以满闷发胀为多见,即或有疼痛一般也较轻,胀满的感觉持续存在。郁病表现的各种症状,其程度每随情绪的变化而增减。在气郁的基础上继发其他郁滞,则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血郁兼见胸胁胀痛,或呈刺痛,部位固定,舌质有瘀点、瘀斑,或舌紫暗;火郁兼见性情急躁易怒,胸闷胁痛,嘈杂吞酸,口干而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食郁兼见胃脘胀满,嗳气酸腐,不思饮食;湿郁兼见身重,脘腹胀满,嗳气,口腻,便溏腹泻;痰郁兼见脘腹胀满,咽中如物梗塞,苔腻。图片【郁症辨证论治】郁症证候诊断1.肝郁脾虚证:精神抑郁,胸胁胀满,多疑善虑,喜太息,纳呆,消瘦,稍事活动便觉倦怠,脘痞嗳气,大便时溏时干,或咽中不适,舌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滑。2.肝郁气滞证:精神抑郁,胸胁作胀或脘痞,面色晦暗,嗳气频作,善便太息,夜寐不安,月经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弦。3.心脾两虚证:善思多虑不解,胸闷心悸,神疲,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晕,神疲倦怠,易自汗,纳谷不化,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4.肾虚肝郁证:情绪低落,烦躁兼兴趣索然,神思不聚,善忘,忧愁善感,胁肋胀痛,时有太息,腰酸背痛,性欲低下,脉沉细弱或沉弦。5.肝胆湿热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多梦,耳中轰鸣,头晕头胀,腹胀,口苦,咽有异物感,恶心,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图片安神清脑方剂调理郁症(植物神经紊乱)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治疗以补益心脾,调和肝脾,滋养受损神经系统,安神理气缓解失眠状态;第二阶段:温补肾阳,填精补髓,健脑利窍,祛斜扶正,温补心阳,补益心气降低脑兴奋度使情绪稳定,缓解大多躯体症状;第三阶段:清胆化痰,清暑益气,健脾疏肝,除湿醒脑,健脾祛湿,生化气血,营养五脏六腑,开窍醒神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