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请您关注心脏性猝死

2016年05月05日 695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在我国心脏性猝死已成为人群中一个较普遍的死亡原因,其发病率为41.84/10万,每年约有54.4万人猝死于心脏病。心脏性猝死不仅给患者家庭带来难以接受的痛苦,同时也让患者周围许多人产生恐惧心理。为此,心脏专家提醒民众: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和重视这种疾病,做到早期预防、早期检查、早期治疗,掌握正确的自救常识和求救手段,我们就能够避免许多不应该发生的突发事件。

1.何谓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指因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该病具有发病突然,进展迅速,不可预料,死亡率高等特点。患者在猝死前可以有心脏病症状表现,如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有些患者可出现胸闷、气促、疲乏及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在猝死前可能无任何不适症状,却以猝死作为首发表现。因此,在此提醒大家有症状早期检查和治疗,无症状早期预防。

2.哪些疾病容易导致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和心功能衰竭、心律失常、遗传因素等四大部分。其中,心脏性猝死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所致,而且,冠心病患者中曾出现或新发生的心肌梗死者其心脏性猝死发生概率相对较高。心脏性猝死也常常是心肌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尤其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射血分数低或频发室性心律失常更易出现猝死。在心脏性猝死的原因中,一些不常见的原因与遗传有关,例如先天性长QT综合症,Brugada综合症以及家族性婴儿和青年人猝死等,这些遗传性心脏传导系统异常已被证实有发生心脏性猝死高度危险性。因此,对于已发现有心脏病的患者应清醒地认知自己病情危险度,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防治心脏性猝死发生。

3.如何预防心脏性猝死发生?

       预防心脏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预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心血管疾病预防理念和模式已发生很大转变,开始从重点对疾病下游与终末期救治转向疾病上游预防。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是生活方式疾病,是与不健康生活方式,如吸烟、不合理饮食、热量过剩、缺乏运动等所导致的冠心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相关的疾病。虽然,疾病致残和致死的后果出现在中老年期,但疾病起病却在青少年期就已开始。因此,最有效的心脏性猝死预防应该是从青少年抓起,从疾病源头治理,改变生活方式,控制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从而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对于已发现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应首先通过各项相关检查评估疾病危险程度,如通过心脏彩超测量左室射血分数、室壁运动;心脏血管造影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位置、程度;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评估心律失常性质、发作频率,以及测量心率变异性、QT离散度等。对于有严重心脏冠脉主干病变患者建议尽快行冠脉搭桥手术或冠脉支架术,以避免因冠脉主干血管闭塞所导致心脏性猝死。目前,已被循证医学证实唯一能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的药物是β受体阻滞剂。另外,胺碘酮在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中具有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功效,但在降低死亡率方面该药表现出中性结果。对于频繁发作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还可通过安装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来减少心源性猝死率,该装置是目前最有效预防因室性心律失常所导致心脏性猝死的措施,但价格较昂贵。

4.如何应对心脏性猝死发生?

       遇见有人突发心脏病怎么办?切记在通知120急救中心同时,首先应通过以下体征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心脏骤停:颈动脉搏动消失,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断续,皮肤苍白或发绀。如出现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下列两项处理:首先,立即尝试捶击胸骨中下1/3段交界处1-2次进行复律,接着,实施人工呼吸和心外按摩进行心肺复苏。一人施行心肺复苏时,每做30次心脏按压后,再做2次人工呼吸。按压频率100-120次/分,按压幅度5-6cm。做人工呼吸的人,应时刻注意检查患者的颈动脉有无博动或有无脉博。若患者原先放大的瞳孔开始缩小,脸色好转,出现脉博,开始自主呼吸,说明抢救成功,可以暂时停止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但要密切观察心脏博动情况,随时准备再次进行抢救。患者本人也有自救希望,因为病人从心脏停止跳动到失去知觉,有几秒钟的时间,这时不要惊慌,不要茫然,应该毫不犹豫的奋力咳嗽,咳嗽可以刺激刚刚停止的心脏,恢复跳动,原理和手锤一样。

       总之,心脏性猝死是一个让人难以预料、难以接受的突发事件。为了你和亲人的身体健康、家庭的幸福,请大家在身体还处于健康的时候要注重心血管病预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力争从源头切断心血管事件链。对于40岁以后的人群请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进行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以及时发现疾病并进行治疗。而已被诊断患有心脏病的患者,请在心脏专科医师的指导下接受正规的治疗,但仍不要忘记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