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鼻炎-鼻窦炎的新理论

2018年07月20日 659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患有鼻炎-鼻窦炎的患者们,你们可能被鼻部疾病所困扰,有的患者可能对鼻炎-鼻窦炎不太了解,现在我对鼻炎-鼻窦炎病情及治疗做一简单介绍,希望患者看到后对自己的病情有所认识。石家庄市藁城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马少民

        急性鼻炎又称“感冒”,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粘膜的急性炎症性疾病,俗称“上风”,有传染性,四季均可发病,冬季更多见。病毒感染是首要病因,初期表现为鼻内干燥、灼热或痒感及喷嚏,继而出现鼻塞,水样鼻涕,嗅觉减退及闭塞样鼻音,继发细菌感染后出现流脓涕,可伴有头疼及发热。慢性鼻炎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以鼻腔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无明确致病微生物感染、病程持续数月以上或反复发作为特征。慢性鼻炎是一常见病,多为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者为鼻腔用药不当所致。多表现为闭塞、头疼、头晕,闭塞性鼻音及嗅觉减退。检查多发现鼻腔粘膜充血,下鼻甲肿胀。鼻窦拍片正常。

       鼻窦炎是鼻窦粘膜的化脓性炎症,主要表现为鼻塞、脓涕(恶臭)、头痛或局部疼痛。鼻窦拍片表现为双侧鼻窦内有慢性粘膜肥厚,或者有脓性液平面。鼻窦炎必然同时合并有鼻炎,两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过程相同,且相辅相成。近年来已将鼻窦炎病名改为鼻-鼻窦炎。鼻窦分为四对窦腔: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其中上颌窦炎最常见,可限于一窦,也可多窦发病,甚至全组鼻窦发病,上颌窦炎多为下午前额部头痛,前组筛窦炎与上颌窦炎相似,后组筛窦炎与蝶窦炎相似,额窦炎多为晨起头疼,午后缓解,蝶窦炎多为眼球深部或枕部疼痛晨轻午后重。

        急性鼻炎抗感冒治疗后多好转治愈,慢性鼻炎多下鼻甲粘膜的激光、部分切除、下鼻甲的外折治疗后多好转。鼻窦炎较复杂,鼻窦炎的窦口小,鼻道狭窄而曲折,易于阻塞,引起鼻窦通气引流障碍。近年的观点认为,窦口及邻近鼻道的引流和通气障碍是鼻窦炎发生的最重要的机制。功能性鼻内镜外科及建立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手术以使窦口及邻近鼻道保持永久通畅的引流和通气,即可达到治愈鼻窦炎的目的。

        1886年Miclicz报道了经鼻行上颌窦穿刺术,这被认为是经鼻鼻窦手术的开始,1915年Halle报道了经鼻行筛窦切除术,1901年,Hirshman首先采用改良的膀胱镜检查鼻和鼻窦,1925年美国纽约鼻科医生Maltz提出了“鼻窦镜检查”一词。1967年Messerklinger在文献中提到了鼻内镜鼻窦手术的概念。1985年,Kennedy将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的概念引人美国。我国的鼻内镜手术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进10年来,随着对鼻内镜的手术的发展及对鼻窦炎在认识,形成了我国鼻内镜外科学的系统理论。研究表明慢性鼻窦炎的发生于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病变所导致的鼻窦引流口阻塞有关;清除病变,开放阻塞的窦口、恢复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功能后,病变的粘膜多可恢复正常,遭到破坏的粘液纤毛清除功能和腺体功能可得到恢复,从而实现治愈慢性鼻窦炎的目的。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所认为的鼻窦粘膜的病变状态是不可逆的观念,奠定了FESS(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的理论基础。鼻内镜手术的目的是:拓宽了鼻腔和鼻窦间的联系空间,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粘膜,对局部生理功能的保护贯穿于整个手术治疗的过程中。

      现在鼻内镜外科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发展,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为主要治疗对象的鼻内镜手术,促进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诸多疾病的诊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也促进了相关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影像学等学科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该技术的内涵更为丰富,应用范围在不断延伸,病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眼科和颅底外科的治疗手段,推动了学科整体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让大多数的患者受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