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立秋凉风至,温燥如何防

2021年08月10日 792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时节,自然界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正是“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一、立秋节气致病特点

立秋是夏秋季节的转折点,但立秋并不代表酷热结束,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至少还有一伏的酷热天气。然而这种“酷热”多发生在日间,早晚的气候已渐渐转凉,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空气中水分缺乏,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景象,“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

燥为秋季主气,早秋气温尚高,故为温燥,其气清肃且干燥。由于肺司呼吸,肺合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燥胜则干”,津液必耗,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或皲裂等症。肺喜润恶燥,燥邪伤肺,最易伤其阴液,肺失津润,轻则干咳少痰,痰粘难咯,重则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肺中津液亏少,无液以下济于大肠,因而大便干结难解。又燥金克木,燥病常及于肝,证见两胁作痛,少腹痛,目眦痛等。老人、小孩、孕产妇以及素体体质虚弱的人群温燥易感。

二、立秋节气养生建议。

1、饮食宜润。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饮食方面,一为防燥,少食辛香燥烈之品、烧烤类食物、零食以及炒货干品等,以免助火伤津;二为助润,多食梨、苹果、枇杷、百合、甘蔗等水果,餐桌饮食多素少荤腥,可以适当服用银耳、黑芝麻、桑葚、枸杞、燕窝、西洋参、铁皮枫斗、蜂蜜等养阴生津润燥之品,以纠燥之偏,正如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麻即是指芝麻。

2、 注意养肺。

立秋后,气候始干燥。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秋燥之气最容易伤肺,故而秋季咽喉炎、鼻炎、支气管炎等疾病好发。秋季养肺,一为防燥,避免长期置身于空调环境或二手烟等烟雾环境,可适当应用空气加湿器等增加室内空气湿度;二为养肺,首先,秋季气候干燥,使人体皮肤和呼吸道大量丢失水分,因此需要多喝水以补足损失以养肺润肺;其次,秋日应注意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于空气清新处做做深呼吸,以完成肺部的“吐故纳新”;再者,从“培土生金”中医理论出发,健脾即能补肺,秋日适当服用山药、薯蓣、莲子、芡实等健脾之品,有助于益肺气而达到养肺的目的。

综上,燥甚则干,燥易伤肺,应对秋燥,普通健康人和亚健康人群可以通过以上方法进行自我保健和防护。而素患病者以及呼吸道敏感人群如若出现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甚则皲裂、毛发干枯、小便短少、大便干结、干咳少痰、痰粘难咳、上身烘热、下身怕冷等不适症状时,可至传统医学科进行中医辨证健康指导或治疗,力求及早“救燥”,纠正阴阳偏颇,以期既病防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