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巢原方谈温病诸候40条

2023年07月26日 39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巢氏诸病源候论曰:……辛苦之人,春夏必有温热病者,皆由其冬时触冒之所致。有冬月触冒寒毒,伏至春暖始发病者;有冬月天时温暖,人感其气,未即发病,至春又被积寒所折,毒瓦斯不得发泄,至夏遇热,温毒始发者。皆由表里受邪,经络损伤,脏腑俱病也。其候多端,姑言其要:
(一)温病发斑候:或已发汗吐下,而表证未罢,毒瓦斯不散,故发斑;温毒发出于肌肤,斑烂隐疹如锦纹也。

(二)温病烦候:此由阴气少,阳气多,故身热而烦。其毒瓦斯在于心府而烦者,则令人闷而欲呕;若其胃内有燥粪而烦者,则谬语而绕脐痛也。

(三)温病狂言候:邪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而歌。热盛于身,故弃衣而走:阳盛故妄言骂詈,不避亲戚,大热遍身,狂言而妄闻视也。

(四)温病嗽候:邪热客于胸府,上焦有热,其人必饮水:水停心下,则上乘于肺,故令嗽。

(五)温病呕候:胃中有热,谷气入胃,与热相并,气逆则呕;或吐下后,饮水多,胃虚冷,亦为呕也。

(六)温病哕侯:伏热在胃,令人胸满,胸满则气逆,气逆则哕。若大下后,胃气虚冷,亦令致哕。

(七)温病渴候:热气入于肾谖,肾脏恶燥,热盛则肾燥,肾燥则渴引饮。

(八)温病变成黄候:发汗不解,温毒瓦斯瘀结在胃,小便为之不利,故变成黄。身如金色。

(九)温毒咽痛候:热毒在于胸府,……上攻咽喉,故痛,或生疮。

(十)温病毒攻眼候:肝开窍于目,肝气虚,热毒乘虚上冲于目,故赤痛,重者生疮翳也。

(十一)温病衄候:肺主气而开窍于鼻,邪热伤于心,故衄。衄者,血从鼻出也。

(十二)温病吐血候:热毒入,深结于五脏,内有瘀血积,故吐血。

(十三)温病下利候:风热入于肠胃,故令洞泄;若挟毒,则下黄赤汁及脓血。

(十四)温病脓血利候:热毒甚者,伤于肠胃,故下脓血如鱼脑,或如烂肉汁,此由温毒瓦斯盛故也。

(十五)温病大便不通候:脾胃有积热,发汗太过,则津液少,使胃干,结热在内,故大便不通。

(十六)温病小便不通候:发汗后,津液少,膀胱有结热,……故小便不通。

(十七)温病下部疮候:热攻肠胃,毒瓦斯既盛,谷气渐衰,故三虫动作,食人五脏,故下部生疮,重者肛烂。

(十八)温病劳复候:为病新瘥,津液未复,血气尚虚,因劳动早,更生于热,热气还入经络,复成病也。故凡梳头洗浴诸劳事等,皆须慎之。

(十九)温病食复候:凡得温毒病新瘥,脾胃尚虚,谷气未复:若食犬、猪、羊肉,并肠、血、及肥鱼、炙脂、腻食,此必大下利,下利则不可复救。又禁食饼饵炙脍,枣栗诸生果,难消物,则不能消化,停积在于肠胃,便胀满结实,大小便不通,因更发热,复成病也。

(二十)温病阴阳易候:阴阳易病者,是男子妇人温病新瘥,未平复而与之交接,因得病者,名为阴阳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阳易:其妇人得病虽瘥,未平复,男子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阴易。……其病之状;身体热冲胸,头重不举,眼中生眯,四肢拘急,小腹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里急,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百节解离,经脉缓弱,气血虚,骨髓竭,便恍恍吸吸,气力转少,着床不能摇动,起居仰人,或引岁月方死。

(二十一)温病交接劳复候:病虽瘥,阴阳未和,因早犯房室,令人阴肿缩入腹,腹痛,名为交接之劳复也。

(二十二)温病瘥后诸病候:其人先有宿疾,或患虚劳风冷,积聚寒疝等疾,因温热病发汗、吐、下之后,热邪虽退,而血气损伤,腑脏皆虚,故因兹而生诸病。

(二十三)热病烦候:此由阳胜于阴,热气独盛,痞结于脏,则三焦隔绝,故身热而烦。

(二十四)热病疮候:此由表虚里实,热气盛则发疮,重者周布遍身,若疮色赤头白,则毒轻;色紫黑,则毒重。其形如登豆,故名登豆疮。

(二十五)热病斑疮候:夫病在表,或未发汗,或已发汗、吐、下后,表证未解,毒瓦斯不散,烦热而渴,渴而不能饮,表虚里实,故身体发斑如锦纹。

(二十六)热病热疮候:表有风湿与热气相搏,则身体生疮痒痛而脓汁出,甚者一瘥一剧。

(二十七)热病口疮候:此由脾脏有热,冲于上焦,故口生疮。

(二十八)热病咽喉疮候:上实下虚,热气内盛,熏于咽喉,故生疮。

(二十九)热病大便不通候:病经发汗,汗出多,则津液少,津液少,则胃干,结热在胃,故大便不通。

又有腑脏自生于热者,此由三焦痞隔,脾胃不和,蓄热在内,亦大便不通也。

(三十)热病小便不通候:热在膀胱,流于小肠,热盛则脾胃干,津液少,故小便不通。

(三十一)热病下利候:热气攻于肠胃,胃虚则下赤黄汁,挟毒则成脓血。

(三十二)热病候:热气攻于肠胃,则谷气衰,所以三虫动作,食人五脏,及下部,重者肛烂见腑脏。

(三十三)热病毒攻眼候:肝开窍于目,肝气虚,热毒乘虚则上冲于目,重者生疮翳及赤白膜也。

(三十四)热病毒攻手足候,人五脏六腑井荥俞,皆出于手足指,今毒瓦斯从腑脏而出,循于经络,攻于手足,故手足指皆肿赤痛。

(三十五)热病呕候:胃内有热,则谷气不和,新谷入胃,与热气相搏,胃气不平,故呕。或吐下已后,脏虚亦令呕也。

(三十六)热病哕候:伏热在胃,则令人胸满,胸满则气逆,气逆则哕。若大下已后,饮水多,胃内虚冷,亦令哕也。

(三十七)热病口干候:此由五脏有虚热,脾胃不和,津液竭少。故口干。

(三十八)热病衄候:心脏伤热所为也,……肺开窍于鼻,邪热与血气并,故衄。衄者,血从鼻出也。

(三十九)热病劳复候:夫热病新瘥,津液未复,血气尚虚,因劳动早,劳则生热,热气乘虚还入经络,故复病也。

(四十)热病后沉滞候:凡病新瘥后,食猪肉及羊血、肥鱼、脂腻等,必大下利,医所不能复治也,必至于死。若食饼饵、粢饴哺炙脍、枣栗诸果物,及坚牢难消之物,胃气尚虚弱,不能消化,必结热复病,还以药下之。此元方之论温热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