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肉生火,鱼生痰!常吃1种食物去痰湿保平安!

2017年10月31日 1171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人们常说,“肉生火,鱼生痰,豆腐白菜保平安”。对于“痰”的认识,其实中西医有不同的见解。

西医所说的痰,主要是指人体呼吸道的分泌物,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症状之一。中医所说的痰则内涵更广。从性质上讲,中医将痰分为有形和无形。有形之痰看得见,摸得着,能听见声。除了老百姓熟知的能咳出的痰,能用手摸到的甲状腺结节、脂肪瘤,以及急性胃肠炎导致的腹中辘辘作响的“痰饮”也是有形的痰。无形之痰则潜伏在体内,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判断痰的存在。

望。主要是望形体、望舌苔。中医讲“肥人多痰湿”,就是指肥胖的人体内多有“无形之痰”。脂肪具有“痰”的污浊、黏滞、稠厚的特性,由体内水湿中的污浊部分凝聚而成。皮肤油腻、身材肥胖,是痰浊内阻的表现。舌苔厚腻,是水湿污浊最直观的表现。

闻。主要是闻气味。体内痰湿严重的人,一般体味较大,口气也较重。

问。过多的痰饮水湿沉积在体内,就像一块浸满了水的海绵,这样的人常常觉得身体沉重乏力、倦怠迟缓。追问病史,很多还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问题。

切。切肌肤、搭脉象。痰湿的人皮肤表面常可摸到肿块,如脂肪瘤、腱鞘囊肿、甲状腺结节、肿大的淋巴结等,摸上去手感柔韧,这都是痰的表现。脉象上以滑脉居多,有如珠子在光滑的盘子上滚动一般。

痰是从哪里来的呢?

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与五脏都有关系,但关系最密切的是脾。脾主要负责运化水湿,因此是“生痰之源”。简单地讲,如果脾的功能发生异常,人体的水液代谢就会出现问题,异常堆积,就会产生痰湿。痰湿一旦形成,又会成为致病因素,流窜到哪里就在哪里捣乱:在头部,导致头晕目眩,甚至神志不清;到了口,就会口中黏腻发甜;停在咽喉,就会导致喉咙如有异物一般;在肌肤,则体形肥胖、多汗且黏;停在胸膈,就会咳嗽痰多、胸闷气喘;积聚在腹部,就能看到肥满松软的肚皮;到了关节,就会出现关节沉重、僵硬、肢体肿胀。“怪病多痰”、“百病皆由痰作祟”,就是这个道理。

预防痰的形成,先要重视调理体质。

对痰湿体质的人来说,饮食要清淡,少油少盐,少冰少糖,进食速度和食量也要节制;适当多吃健脾利湿、化痰祛湿的食物,如马齿苋薏仁茶,配合体育锻炼,这样才能调动自身的正气,把“体内的垃圾”清除掉。

主要用料为薏米、马齿苋、淡竹叶、槐米、赤小豆、芡实、绿茶,在煮之前先要把薏米炒熟了,然后把它和赤小豆、芡实使用温水泡半小时,再加其他材料一起煮上半小时即可代茶饮用。

薏米也叫薏仁是常用的健脾去湿利尿之物,常常被用于食疗当中,具有很了的健脾消水肿的作用。马齿苋可清热解毒,利尿排毒,消炎杀菌等奇效。芡实、槐米等是为了加强健脾胃的作用,调整肠胃大便不成型的现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