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手术探查过程中的失误

2018年02月22日 850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探查过程中的失误

急腹症腹腔内探查首先是寻找原发病灶,并探明病变性质。感染的标志是受累器官发生充血、水肿、蜂窝织炎症、坏疽或坏死,可以与正常器官相鉴别;梗阻可以根据近端肠段充气、膨胀与远端肠段空虚、细瘪来判明梗阻部位。但到了晚期,感染和梗阻都会引起病变器官的坏死穿孔,发生化脓性腹膜炎。此时,往往可以根据纤维脓苔集中所在,找到病灶坏死穿孔处。腹腔探查常见失误在于进入腹腔后,盲目乱找,漫无目标和顺序,以致引起脓液或炎症扩散。探查要有顺序,从术前诊断最可疑为病变器官找起,阴性后,再寻找其他可能之发病处,根据发病可能性大小,逐一探查,直到找到阳性结果。在没有找遍全部腹腔内器官,加以仔细辨认,特别要查看下列容易遗漏处前,不可轻易地宣布为“扑空”而关腹,铸成大错。


容易遗漏之处是固定于后腹膜的器官,如肝的裸区、第二肝门、尾叶、肝右外侧面、胃贲门和膈下食管段、胰腺钩突、升、降结肠、直肠后壁、肾脏周围和少见疝门。而最容易遗漏处是十二指肠后壁穿孔和胰腺头部后侧坏死。前者的标志是后腹膜有黄染(漏出的胆汁)和逸出气体所致的捻发音;后者常见钙化斑(皂斑)散布于大网膜、小肠壁、肠系膜等处。也可根据腹腔内所见非正常内容、异物、浓液性质如胆汁、食物渣(饭菜)、粪便、蛔虫的提示来辨认病变器官,切忌主观武断,坚持术前错误诊断,而遗漏真正病灶。我科曾有一住院医师,置腹腔内所见胆汁而不顾,只施行术前拟诊的急性阑尾炎而做阑尾切除术,幸而为巡视的主治医师及时发现,立加纠正,否则是可以导致病人死亡的。

其次的失误是真正的错认。有时在探查中,的确有异常发现,但事实上并不是引起本次急腹症的原因,而仅是一种附加发现。目前B超在广泛应用,无症状胆囊结石发现率大为增加,在剖腹探查时,也可以碰到胆囊内确有结石,但如不管胆囊是否有感染,便轻率地认为此次急腹症是胆囊结石所致,这是要造成大错误的。探查中,可以看到阑尾有些粘连或轻度充血,便错误地认为是阑尾炎。事实上,任何化脓性腹膜炎,阑尾浆膜都可以受累充血,但并非真正的急性阑尾炎。要避免这种错误,需要根据此次急腹症的临床症状、体征、检验的结果和剖腹所见的病变是否相符还是很不相称而加以判明。我院曾有如下一个病例:男,35岁,急性腹痛入院。病史中悉近来大便习惯改变,时有腹泻,粪便中有黏液,腹胀明显。


此次发病无发烧,右上腹略有压痛,但无腹肌紧张。剖腹中见胆囊和结肠有广泛粘连,胆囊内有一个大结石,但胆囊壁未见水肿充血,周围未有渗液,不似急性胆囊炎,亦不能理解近来大便所见。继续探查,终于发现结肠肝曲内有一肿块,做右半结肠切除,病理证实为结肠癌,避免了一次失误。

第三种容易导致失误的情况是,剖腹探查的确看到了此次急腹症的病灶,但只是部分而非全部。如伤寒肠穿孔,发现有一处穿孔,但事实上,还有第二个甚至多个穿孔,若非进行全部小肠探查,仅缝合1个穿孔便宣告手术结束,便要铸成大错。另一典型例子是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由于胰腺深居后腹腔,进路所见不宽,如探查仅满足于以胃结肠韧带切开处所见,甚易遗漏胰尾特别是胰腺后壁有坏死病变,甚至有脓液流向肾周围,为了避免此种失误,必须探查整个胰腺,在结肠肝脾曲、十二指肠外侧,作广泛切开探查,才能决定病变的全部范围。因此,手术医师要熟悉掌握急腹症病变的病理机制、自然病程和理论上可能波及的范畴,并加以全面系统的检查,才可避免仅见一处,遗漏他处的错误。

第四是有病变而不认识所导致的失误,如粘连性肠梗阻,术中发现有多处粘连,但不能分辨何处是此次造成梗阻之处。探查的要点是首先探查盲肠,如盲肠气胀,则梗阻在结肠;而梗阻在小肠时,盲肠不充盈。在初次手术探查时,最好将全部小肠游离至切口外,这样容易看到梗阻所在;在再次或多次手术时,往往广泛粘连,不易游离出整个小肠,此时,还应依照梗阻上段肠段必然扩大的规律,来加以判断。不造成此次梗阻的粘连,一般可不予处理,除非是细长的粘连束带,则可将其切断。广泛的片状粘连,分离也无济于事,术后还是会再次粘连。

最后是解剖不熟悉而造成的失误。解剖不清,手术层次不明,自然导致术中无法定位,易致错误。兹举1例以说明,一晚我被值班医师叫到手术室去,有1急腹症在剖腹探查,疑为阑尾穿孔性腹膜炎,据说进腹后,只有脓液流出,但未见阑尾,周围粘连甚剧,无法分离继续探查。我上台后发觉脓腔甚窄小、脓腔很浅,平坦,脓腔四周未见肠段,均为增厚的韧性组织。几经仔细辨认,才发现尚未进腹,脓液是由于阑尾周围脓肿,向上穿破腹膜至腹横肌肌膜外,在该层和腹直肌后鞘间形成一脓肿,术者在切开腹直肌后鞘后,误以为已进入腹腔内,事实上尚在腹壁,自然一无所获。后经切开真正腹膜,进入腹腔,才找到穿孔的阑尾。有的剖腹探查,有误将充盈的膀胱,作为囊肿切开;有的膀胱并未充盈,作下腹正中切口未予推开,亦可切破;有的右下腹手术时,向上探查升、横结肠时,可以误伤十二指肠降部,向后腹腔探查时,误切断输尿管,皆系不熟悉解剖所致。


术者应了解与熟悉腹腔内脏器有一定的正常游离的幅度(“活”的解剖),并不如解剖学图谱那样的呆板。如乙状结肠通常是在左下腹,但由于先天性过长,或肠段活动交叉,也可在右下腹遇到,所以探查时要善于分辨,思路要宽,熟悉正常与异常,小心谨慎,才可以避免失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