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头痛、偏瘫,是脑卒中?还是另有其因?病例回顾

2017年05月19日 11559人阅读


——上海德济医院急诊科 李文昌
病例回顾:前段时间,一位平素体健的近50岁中年女士,因为咳嗽、咽痛,并伴有低热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发现咽部稍充血,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6.7x10^9/L,N79.51%,L12.52%,CRP<0.5mg/L,胸部X线摄片检查报告为正常。
综合临床表现,接诊医生考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炎、退热、对症处理等治疗。
但是三天后,患者症状并未好转,并且出现了头痛,再来我院就诊。当时除患者头痛外,并无肢体活动不灵或口角偏斜等体征。
医生给予头颅CT检查,报告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对称,脑灰白质交界无移位,右侧基底节底部见一斑状低密度影,余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高低密度影。各脑室、沟、裂、池形态、大小、密度未见异常。
进一步颅脑MRI+MRA检查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对称,右侧基底节区、侧脑室旁斑片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DWI序列弥散受限。脑干及小脑形态正常,未见明显异常信号。脑室未见扩大,脑沟、脑裂、脑池未见增宽。中线结构居中。DWI上未见弥散受限征象。
脑血管3D TOF MRA示双侧后交通动脉未见显示,双侧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及其分支走行自然,部分管腔毛糙,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可疑狭窄,右侧大脑后动脉远端分支稀疏。考虑右侧基底节区、侧脑室旁急性腔梗可能。
医生根据检查情况,按照脑梗塞的诊疗方案,给予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等治疗。遗憾的是,用药后头痛无缓解,并在输液中进一步出现左侧面瘫、肢体瘫痪;初期的判断是考虑脑梗塞渐进性加重,继续给予活血化瘀治疗后3天症状无改善。
为了明确诊断,进行了脑脊液穿刺化验,并请专家会诊后,考虑为结核性脑膜炎,给予了抗结核、降颅压、减轻脑水肿等治疗。经过治疗,患者逐渐康复。
令人欣喜的是,瘫痪的面部和肢体得以恢复。多次脑脊液复查结果正常后改为口服抗结核治疗。
在急诊,面对的是一个可能存在复杂情况的患者,接诊时间急促、体格检查难以全面、化验和辅助检查也难以充分进行,对于临床判断存在难度。这需要急诊医生具备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及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有逻辑的临床思维。
这个病例在初诊时,其实该做的检查都做了,明确诊断需要进一步的住院治疗和处置。对于出现偏瘫者,如果是梗塞,伴有头痛者,多有颅压增高的情况,比如梗塞引起的脑水肿,梗塞灶内出血等,同时也要注意与颅内占位、脑膜炎等鉴别。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在肺外结核中大约有5%~15%的患者累及神经系统,其中又以结核性脑膜炎最为常见,约占神经系统结核的70%左右。
多起病隐匿,慢性病程,也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可缺乏结核接触史,症状往往轻重不一。其自然病程发展一般表现为:低热、盗汗、食欲减退、全身倦怠无力、精神萎靡不振等结核中毒症状;也可早期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
早期由于脑膜、脉络丛和室管膜炎性反应,脑脊液生成增多,蛛网膜颗粒吸收下降,形成交通性脑积水导致颅内高压。颅内压多为轻、中度增高,通常持续1~2周。
晚期蛛网膜、脉络丛粘连,呈完全或不完全性梗阻性脑积水,颅内压多明显增高,表现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严重时出现去脑强直发作或去皮质状态。
如果早期未能及时治疗,发病4~8周时常出现脑实质损害症状,如精神萎靡、淡漠、谵妄或妄想,部分性、全身性癫痫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昏睡或意识模糊;肢体瘫痪如因结核性动脉炎所致,可呈卒中样发病,出现偏瘫、交叉瘫等;如由结核瘤或脑脊髓蛛网膜炎引起,表现为类似肿瘤的慢性瘫痪。
脑神经损害颅底炎性渗出物的刺激、粘连、压迫,可致脑神经损害,以动眼、外展、面和视神经最易受累,表现视力减退、复视和面神经麻痹等。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早期给药、合理选药、联合用药及系统治疗,只要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高度提示本病,即使抗酸染色阴性亦应立即开始抗结核治疗。
文中提到的女士因为治疗及时、有效,最终预后很好,没有留下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对于头痛伴有偏瘫的患者,除了常见的病因外,也要多想想其它可能的原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