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傅传刚教授解析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2022年02月21日 851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目前,经肠镜行息肉摘除术是一项治疗结肠息肉、预防息肉癌变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消化道功能,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根据息肉大小的不同、摘除方法的不同、以及息肉位置的不同(结肠壁很薄容易穿孔),息肉摘除术后可能发生穿孔、出血等常见并发症,尤其是比较大的息肉,术后可能出现迟发性穿孔出血,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息肉摘除术后,每一名患者都需要给予一定的重视。

大肠息肉是大肠粘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通常在没有明确病理性质之前,我们把它统称为“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包括结肠息肉和直肠息肉。而根据大肠息肉的形态不同,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 隆起型:最常见的大肠息肉,如“乳头”或“半球”形状突出大肠表面。

  2. 侧向生长型:也有一些大肠息肉呈片状,可以看到像“地毯”一样铺在肠腔表面,称为“侧向生长型”。

  3. 平坦型:还有部分息肉因隆起不明显称为“平坦型”,这一类息肉不易发现,容易漏诊,需要通过肠镜下特殊  的染色才能发现其存在。

图片描述


而根据息肉有无蒂,又可以分为有蒂息肉、亚蒂息肉和无蒂息肉。


图片描述

大肠息肉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根据息肉的病理性质,可以将大肠息肉分为:炎x息肉、增生x息肉、腺瘤x息肉和其它类型的息肉。

其中,炎x息肉和增生x息肉为“良性”,一般不会发生癌变的。


图片描述

大肠息肉演变为大肠癌的过程

腺瘤x息肉又可以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腺瘤x息肉可能发生癌变,尤其是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更高。若腺瘤x息肉不予及时摘除,一定时间后便有可能转变成大肠癌,尤其是直径大于3cm的腺瘤x息肉或广基型绒毛状腺瘤。研究表明,大约80%的大肠癌是由腺瘤x息肉恶变而来,这更加充分地提示我们息肉摘除的重要性。

大肠息肉的手术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分为三大类:经肠镜下切除、经肛门手术切除和腹腔镜手术切除。”

绝大多数大肠息肉不需要进行腹腔镜手术,在肠镜下就可以切除。肠镜下切除术又可以分为:凝除术、钳除术、圈除术、内镜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图片描述

息肉凝除术


图片描述

息肉钳除术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息肉圈除术

通常,小的息肉可以PSD热活检钳凝除,较大的息肉则可以用PSD热活检钳钳除;带蒂的息肉则可以用圈套器圈除。而对于大息肉和扁平的息肉则需要行EMR或ESD术。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EMR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ESD内镜粘膜下剥离术

术后留院观察

根据息肉形态及手术范围的大小,部分患者行息肉摘除术后需回病房或去门诊补液(具体情况遵医嘱执行)留观,尤其是对于比较大的息肉摘除后,最好住院观察1-2天,确认没有穿孔和出血发生后方可出院。

住院观察患者术后遵医嘱禁食1-3天(根据息肉大小长短不定,只需按照医嘱执行即可),并予补液,必要时适当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

关注术后饮食及休息

禁食期满后,患者可进食流质、软食,确保进食少渣饮食一周,再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此期间,切忌生、冷、硬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禁饮酒。

我们建议患者术后三天内尽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引起术后出血、穿孔。同时,建议患者一周内避免使用盆浴及热水澡,同时需保持大便通畅。

关注术后并发症

术后1-2周内,患者应密切观察有无腹痛及便血症状。如果出现剧烈腹痛、大便颜色鲜红,则提示有发生肠穿孔或出血可能。此时,应立即报告病房医生或至急诊就诊。

此外,对于长期服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波利维等)及活血药者,术后应咨询医生药物服用情况,通常建议至少停用两周;高血压患者不宜停药,应继续按时用药;糖尿病患者则应告知病房医生,根据病情按医嘱用药。

关注术后随访

【内镜随访】结直肠息肉术后可能复发,患者应定期复查。对于术后病理提示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瘤变的息肉容易复发和癌变,建议每6个月复查一次结肠镜。

其它类型的息肉建议一般每12个月复查一次结肠镜就可以了。如果复查结肠镜检查为阴性,则3年后再复查。


0